近日,工信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提出,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健全标准化产业建设,推进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重点产品的创新及应用,机器人产业发展开始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变。无独有偶,这与INDEMIND长久以来的战略布局相重合。
2021年,中国机器人经历了快速产业化阶段,产业规模爆发式增长,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集成应用大幅拓展,头部骨干企业加速落地。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依然存在技术积累不足、产业基础薄弱、产品可靠性不足等问题。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推动一批机器人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取得突破,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3-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
与此同时,市场形势也在与政策合流,随着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市场需求快速提升,正倒逼机器人升级迭代,机器人产业已经入跨越发展的窗口期。
可以看到,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一场新的产业变革已经到来。
那么,对于产业和企业而言,该如何变?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中已然指明了方向。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完善标准化产业链
「要求健全机器人标准体系,加快急需标准研究制定,加强科技成果向标准转化和标准应用推广。」
对于标准化产业而言,完善的产业链是它的基础。近几年,机器人产业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产业链基础薄弱,各赛道间发展不平衡,产业布局差异大等问题一直存在,导致难以释放产业结构梯次间的发展潜力。而立足于我国庞大的市场,构建完善的产业链,不只是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还能拓展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空间,发挥集群作用,全面提升产业链效率。
INDEMIND作为国内布局最早的机器人关键AI技术供应商之一,立足于产业链上游,已经深耕行业多年,拥有着领先的机器人核心技术。INDEMIND为机器人企业提供机器人全栈AI技术、主控电脑及关键传感器,降低行业门槛,加速机器人产品化,助力整个行业发展。
针对不同背景的下游企业,INDEMIND也发挥着独有价值。对于成熟机器人企业,INDEMIND能够提供更先进的自然导航及AI技术,快速稳定地迭代原有方案,提升产品竞争力。而传统企业和新晋企业伴随着市场切入逻辑的转变,对于快速实现量产抢占市场有着更迫切的需求,INDEMIND能够为他们提供成熟的硬件参考设计及量产设计服务,协助传统企业做产品整合,帮助新晋企业做产业链资源整合,降低研发门槛,缩短验证和量产周期,同时实现标准化产品满足非标市场需求的目的。
加强核心技术突破,补齐产业发展短板
「要求企业重点开发机器人控制软件、核心算法,提高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功能和智能化水平。」
由于机器人智能技术的缺位,使得大多数机器人的表现并不理想,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人们对于机器人的智能化表现越发关注,在多个因素作用下,机器人智能化技术发展路线开始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升级,由此对于机器人控制软件、核心算法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机器人技术方面,INDEMIND始终坚持自主研发,自研的低速自动驾驶技术、立体视觉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前列,同时全面布局机器人领域相关专利,并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4年深耕,在技术层面形成了深厚的积累。
在产品应用上,通过对自研技术接轨融合,结合对市场的长期跟踪,及对场景的深入理解,将技术优势迅速转化为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深度聚焦于家用&商用服务机器人标准化AI解决方案。
INDEMIND推出的机器人底层AI系统INDEMIND OS,能够赋能机器人AI能力,可为机器人提供完整、可靠的传感器数据处理、AI算法融合及业务逻辑执行能力。以INDEMIND OS为核心,INDEMIND开发的RBN10家用机器AI解决方案和RBN100商用机器人AI解决方案,在功能上可大大提升机器人的智能化表现和综合能力,且全面覆盖家用&商用场景,服务全品类机器人,同时能够缩短企业6-9个月的研发时间,节省80%接近千万级的研发成本。
目前,RBN100商用机器人AI解决方案已形成多个大规模行业订单,得到客户的广泛验证,同时,RBN10家用机器人解决方案也和国内行业巨头达成多个合作订单。4年时间,INDEMIND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商用机器人AI技术供应商之一。
随着《“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的下发,对于机器人产业有着深远影响,对当下发展更有着指导性的意义,未来,INDEMIND 在“技术+产品”的标准化体系基础上,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深耕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生态建设,推动机器人产业标准化建设。
审核编辑:符乾江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云天励飞打造星云软硬件一体化平台 推动AI大规模应用与推广
禾多科技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将实现哪些功能
微软致力于将Azure打造成最理想云端开发平台
云天励飞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设智慧健康驿站
捷通华声上榜“2021年度人工智能企业百强”
智能手机如何打造个性化体验
美格智能旗舰级AI安卓智能模组SNM951开启“健身元宇宙”的钥匙
华为云智能流程机器人方案助力政企业务自动化和智能化
中企通信全方位护航企业SD-WAN成功落地
曙光气象基础设施云平台和大数据云平台解决方案加速智慧气象新发展
Cadence? 数字全流程获(GF) 12LP/12LP+工艺平台认证
英特尔与百度在人工智能各领域应用的创新突破
全球三十多家NVIDIA技术合作伙伴于Computex发布首批Jetson AGX Orin生产系统

UR机械臂面对当下局势应该如何发展
空客EBT解决方案空客助力客户提升整体运营安全与效率
KUKA流水生产线的搬运、码垛运动编程的案例
商汤科技有序推进在沪复工 人工智能数字哨兵 安全守“沪”
纳雷科技创新驱动引领行业发展
云天励飞以人工智能技术助力青岛高质量发展
昇腾AI异构计算架构CANN的功能
浅谈物联网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大型主机的智能运维如何应对
普渡科技创立“PUDU-X”创新基金 为机器人行业注入新活力
AI/ML模型实现比传统云连接的物联网系统更高的系统效率
NVIDIA如何助力非洲开展人工智能革命
中兴通讯与大中矿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中科创达Rubik云平台为企业客户数智化转型赋能
赫特发布全新智能喷水擦窗机器人
Google在人工智能和计算机领域的最新进展
数据与3D点云相结合的实用性测试:气球与图钉

ZIVID全新一代3D彩色相机Zivid Two介绍
捷通华声与麒麟软件完成兼容性互认证 助力各行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华为昇腾AI基础软硬件平台助力上海构建品质算网新能力
中移物联网携手陕西移动打造智能支付解决方案
RK3399开发板AI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之TensorFlow 测试

【小凌派RK2206开发板试用体验】小凌派手势应用之原力控制星球大战BB-8机器人

如何用人工智能来解决摄影中照片出现人像模糊不清的问题

如何设计智能型水杯
如何为机器人选择电池呢?

评论